据3月17日《现代快报》报道,江苏无锡将炸掉建成才7年的大楼,并在原址上再建高达250米的大楼。该楼原是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楼,2007年12月,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整体搬迁,高楼便闲置起来。消息一出,这幢98米的高楼立即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和热议。 高楼爆破到底谁是“导火线”?也许,政府也是“迫于无奈”。有关工作人员认为,“建一个新的更大的医院,政府花掉10亿多点,而转让一个老医院地块就获得12亿多元,应当说政府实现了盈余,此举是成功的”。“如果硬要说,拆掉高楼是一种损失和浪费,那损失和浪费的也是企业的钱。”这位工作人员说,“因为土地转让价格内已包括土地和其上面的建筑物。”如此“成功”的爆破、盈余的卖地,诠释了“卖地财政”的本质。 “两会”期间,就有不少代表委员质疑“卖地财政”。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刘正山的调查和测算显示,现在很多地区,土地出让金已经成为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外收入的最主要来源,个别市县的土地出让收入甚至占地方财政预算外收入的90%左右。对此,有关专家一语中的:出让土地收入,实际是将未来50到70年的土地收益在一年中收上来,透支了未来子孙的几十年的财政资源。 其实,“卖地财政”的弊端早已有专家进行过研究:第一,被征地农民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,造成社会不稳定隐患;第二,给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增加了巨大动力,使经济发展的质量受损;第三,地方政府为了尽可能多地攫取土地出让金和房地产相关税费,有推高土地出让金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内在动力,从而直接、间接地加速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扬,严重透支了居民的未来消费能力。 “但存方寸地,留于子孙耕。”这不仅仅是口号,更是各级政府的责任。今年“两会”期间,致公党、九三学社等民主党派也在相关提案中建议,政府应当放弃“卖地财政”。不能从体制与制度上消除政府对“卖地财政”的依赖,“短命”高楼就会愈演愈烈,今天有第一爆破,明天就会有更高的楼来破记录。所以,真正应该“爆破”的是“卖地财政”,“爆破”之策在于对土地保护力度的加强,在于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完善。 |